「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。」心理學家研究解密:改變自己的性格是有可能的嗎?

「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。」心理學家研究解密:改變自己的性格是有可能的嗎?

「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。」心理學家研究解密:改變自己的性格是有可能的嗎?

圖片來源:Pexels

「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」、「真希望我不要這麼悲觀」或許很多人都曾經想過要改變自己的性格,想試著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(例如外向、樂觀),並使消極的特質(例如悲觀、神經質)降到最低 。

那麼,改變自己的性格是有可能辦到的嗎?由人格心理學家內森·哈德森(Nathan W. Hudson)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 發現 ,積極改變性格方面的人們,幾乎都能成功達到所希望的結果。

改變人格的訓練

哈德森的研究團隊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,並讓他們接受了 60 個關於人格測驗的問題,以確認他們現在的人格特質。接著,便會請學生們選出他們想要改變的人格特質。

接下來的 15 週,學生們會收到一系列的「任務」,任務的目的在於推動他們實現他們所希望的人格特質改變。例如,希望擁有「外向」特質的人,便會收到任務要求參與者與陌生人自我介紹;希望改善情緒穩定性的人,便會被要求花費至少一個小時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。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,而逐漸加強任務的難度。

通過這種設計,研究人員測試參與者是否能夠通過應對挑戰來改變自己的個性,並發現了這是有效的。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:「學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務,他們的性格特質在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就越大。」也就是說:行動越多,改變越大。

4 個改變人格特質的方法

犀 利 士

那麼,既然「改變人格特質」是有可能的事情,那到底如何真正將它實現呢?從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轉變為一個外向的人非常困難,但你仍然可以根據心理學專家們的建議,做一些事情來對性格進行改變。

1. 有一個具體的計畫

美國新聞工作者和作家協會副主席明達·澤特林(Minda Zetlin)在了解哈德森的研究後, 認為 我們也可以透過如研究中的實驗過程來改變自己的性格。首先,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特質,接著為此計畫一連串的「任務」,任務的行動要具體,例如與其設定這個月要結識三個新朋友的目標,不如具定設定一個目標是要參加四個聚會或社交活動,並在每個活動中與至少 10 個人交談。

但是,任務內容同時也要符合現實,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,很少社交,那就不要打算在一個月內成為聚會的焦點。過度不切實際的目標將可能打擊自己的信心及帶來過大的壓力,使得你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

犀利士5mg,必利吉,必利勁,犀利士,印度威而鋼

2. 改變自己的思維

社會心理康復專家肯德拉·切裡(Kendra Cherry)指出 ,如果相信自己無法改變,那麼你就不會改變。如果你想變得更加外向,但是你認為自己的內向是一種固定的、永久的、不變的特徵,那麼你將永遠不會嘗試去改變;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個人特質是可變動的,那麼你將更有可能努力去做改變。

3. 專注於過程

心理學家卡蘿·德威克(Carol Dweck)認為 ,稱讚「努力」而不是「能力」是至關重要的。不要想著「我很聰明」或「我很有才華」,而應將這些句子替換為「我非常努力」或「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」。通過「專注於過程」的成長心態,你可能會發現,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將逐漸縮短。

4. 假裝自己已經是那樣的人

停止給自己貼標籤。當你給自己貼上「內向」的標籤時,似乎就有個理由可以逃避那些社交場合。相反地,你可以開始認為自己是個外向的人——儘管你並不一定是,但這樣的「假裝思考」可以幫助你更有勇氣去做那些幫助自己改變的事情,久而久之,便可能「弄假成真」。

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·彼得森(Christopher Peterson)便 使用 過這個方法,他很早就意識到,他內向的性格可能會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不利影響。為了克服這個問題,他決定在需要的情況下展現出性格外向的樣子。最終,這些行為變成了他的自然行為。他認為自己仍然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,但他學會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變得外向。

付諸行動,堅持下去

人格心理學家內森·哈德森(Nathan W. Hudson)的研究也發現,雖然我們可以有意地改變性格,但是僅僅有改變的想法是不夠的。實際上,不能用具體的行動來支持自己的目標似乎會適得其反,從而導致性格與所期望的方向相反。

研究團隊認為,僅僅「希望改變」和「制定計劃」是不夠的,最重要的是必須付諸行動,並堅持下去。

本圖/文由「 VidaOrange 生活報橘」授權刊登,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。
原文出處:「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。」心理學家研究解密:改變自己的性格是有可能的嗎?

藥品專欄 | 早洩怎麼辦 | 男性攝護腺 | 陽痿怎麼辦 | 提高性能力 |

【幸福的感情不是沒有磨擦】研究婚姻 40 年心理學家:展現 4 個特質的伴侶最可能幸福長久

【幸福的感情不是沒有磨擦】研究婚姻 40 年心理學家:展現 4 個特質的伴侶最可能幸福長久

【幸福的感情不是沒有磨擦】研究婚姻 40 年心理學家:展現 4 個特質的伴侶最可能幸福長久

圖片來源:Unsplash

「如何長久維持一段情感關係」相信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人在意的問題,然而到底有什麼「關鍵因素」可以預測一段感情是否會長久?在離婚預測和婚姻穩定性方面進行了長達 40 年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約翰·高特曼(John Gottman)肯定地表示:「有的。」

經過十多年的數據分析,約翰·高特曼(John Gottman)與他的太太茱莉·高特曼(Julie Schwartz Gottman)發現了一個關鍵因素足以決定一段婚姻會成功或是失敗: 伴侶在接受訪問時,彼此互動的表現積極還是消極?

無論談話內容是什麼,談話中的「反應」是騙不了人的。約翰·高特曼發現當在談論他們的情感關係時,展現出以下 4 種特質的伴侶,最有可能擁有幸福婚姻:

1. 欽佩

無論是否透過口頭表達,兩人都表現出了如溫暖、幽默、喜愛等正向情感。他們會強調彼此之間的美好時光,也會不吝嗇地稱讚自己的伴侶。

2. 使用「我們」

他們強調彼此之間的良好交流以及合作無間, 他們使用「我們」、「我們的」來代替「我」、「我的」。 他們視彼此為一體。

犀 利 士

美國康乃狄克學院心理學教授傑佛遜·辛格(Jefferson Singer)也 表示,當伴侶使用「我們」作為主語詞,是建立於彼此的信任基礎上,其中包含了了七種元素:「安全感(Security)、同理心(Empathy)、尊重(Respect)、接納(Acceptance)、快樂(Pleasure)、幽默(Humor)、共同願景(Shared Meaning and Vision)。」

「安全感」意味著雙方都將這段感情視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塊,他們知道彼此是全心全意投入這段感情;「同理心」使我們可以跳脫自己的情緒及思考,去感受對方的痛苦及快樂;而若彼此都感受到被「尊重」,這份同理心便能持久;「接納」指的是雙方願意將自己脆弱的那面展現給對方,並接納彼此;當然,這段關係將帶來「快樂」,他們分享彼此的「幽默」並且一起開懷大笑。

最後,「我們」是要建立在「共同願景」之上。無論是組建家庭、創建一個家園或是一起打拼事業,有了共同的目標,彼此的聯繫感與信任便會更加鞏固。

3. 熱情

關係長久的伴侶生動且鮮明地描述了他們過去一起經歷的回憶,而不是含糊地或籠統地,甚至無法回憶起細節;他們非常樂於談論及展現彼此的親密關係,也對此充滿活力,而不是對於喚起回憶這件事感到興趣缺缺。

4. 美化艱難時刻

犀利士5mg,必利吉,必利勁,犀利士,印度威而鋼

在情感關係中,必定經歷過一些艱難時刻,但他們為「撐過來」而感到自豪。 他們不會去強調那段時光有多痛苦、困難,而是著重於彼此如何共同攜手度過。

在《TIME》的一篇 報導 中,也提到一項研究:在對 52 對夫妻進行訪談與分析後,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金·伯曼(Kim Buehlman)、約翰·高特曼(John Gottman)和林恩·卡茲(Lynn Katz)發現,只要查看夫婦如何談論自己的過去,就可以預見他們的未來。從配偶描述過去回憶的方式預測他們是否會在未來三年內離婚,準確率高達 94%。

那麼,幸福的夫妻和不太幸福的夫妻所講述的故事有何不同?事實上,差別並不是在於內容,因為每對伴侶都會經歷過艱難的時刻。然而,能走得長久的夫妻會用另一個角度去思考,去美化那些艱難時刻。舉個例子:

不太幸福的夫妻:「我們吵架了,太可怕了。實際上,我的伴侶很糟糕。」

幸福的夫妻:「我們吵架了,太可怕了。但我們已經解決了,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。」

消極情緒會快速侵蝕一段關係

消極情緒會快速侵蝕一段關係。每一段成功的婚姻及情感關係都具有深厚且親密的「友誼」,他們站在同一側、處在同一個團隊,真正了解彼此並將此銘記在心。因此,我們選擇使用的詞彙很重要,語氣很重要,甚至面部表情也很重要,千萬別讓消極情緒侵蝕我們所重視的這段關係。

當然,我們都會犯錯,也有溝通不順利的時候。這個時候,我們便要嘗試去「維修」。 一段幸福的關係並不是沒有磨擦或是爭吵,而是彼此懂得在事情發生後立即地「維修」,積極地去解決問題,重拾在一起的快樂。

本圖/文由「 VidaOrange 生活報橘」授權刊登,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。
原文出處:【幸福的感情不是沒有磨擦】研究婚姻 40 年心理學家:展現 4 個特質的伴侶最可能幸福長久

藥品專欄 | 早洩怎麼辦 | 男性攝護腺 | 陽痿怎麼辦 | 提高性能力 |